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090228 EPSON八人聯展@爵士藝廊

今天先去爵士藝廊看EPSON 八人聯展.
然後再去黃東明老大推薦的大昌美術材料一趟


八人聯展的水準相當的不錯....都是實力派的. 實力名聲兼具.
每個人展出四張

順便記一下各位老大的資歷

鄭國裕.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著作很多
1985到1999幾乎每年都出版一本
個展則是06年爵士. 07年EPSON

四張作品都是以女體為主要素材作合成編修. 意念上 則以四季為表現目的
雖然這個命題有點傳統
但是畫面處理的好. 還是有很不錯的美感. 不落俗套

-
簡榮泰.
92-06年一共辦過了7次個展. 出版五本著作

四張作品. 尺寸A2
都是以畫面中物件縱橫的線條作為表現主體
相當的幾何構成和抽象意味

"時空飛梭"這張. 黑白階調在USFAP 上面表現的非常漂亮. 柔和平順到一種極致

現場已經標示賣出了三份


許釗滂大這次四張都是廟會舞龍....感覺重複了
他拍廟會是有點可惜....流於走馬看花. 沒有像他拍生態和自然風景那麼震撼.

不過這次的裝裱倒挺特別. 用很厚的木框來作立體裱法
這木框的厚度快5cm 吧


連家儁. 旗景數位影像班主任. 旗標有不少數位攝影的書是他寫的

-
黃榮正. 這次展了四張人像作品
拍的很好
裝裱尚算普通
只是定價一份8000有點偏低....XD 加上拍和處理. 這工錢只能算回本吧??


許力仁. 楔石老闆
1987婚紗做兩年
1993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念攝影相關
1994回國就設立了楔石. 這時也是小牛頓/博覽家雜誌的特約攝影

他是這次裡少數有論述. 有話要說的作品

主題是"無臉都市人"

創作理念: "在最近的距離交會. 卻不曾記得誰"
"努力裝是自己. 卻也不曾被誰看見"

拍攝. 意念. 論述. 影像力量. 都很到位.
雖然商業經營蠻成功的. 但完全沒有失去攝影創作該有的能量
看了以後更加佩服
-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090227 HP Z3200 / Vivera 12色顏料墨水試用心得

今天趁下午. 趕快去HP原色印像坊去輸出兩張測試照
地點在內湖. 騎過去大概半小時
這個地址整棟三乎都是做輸出的.
而且似乎是HP大本營. 一樓廠房放了四五台大圖輸出機

我要用的機器在三樓. 是一位青年負責這兩台Z3200的操作輸出
Z3200同一型號有兩種尺寸
一台是短邊61cm. 這可以出到A1
一台是短邊111cm.

仔細端詳了一下Z3200 . 最大的特色有幾點

1.HP Vivera 12色顏料墨水. 這是主要賣點. 也是我這次想來測試到什麼程度

2.內建eyeone 分光光譜儀. 可以配合軟體直接做輸出端的profile
同時也會送你一個eyeone display等級的螢幕校色器
等於買機器送你一套eyeone basic.
-
請對方用相對公制色度出圖.
其實從PS軟體校樣就看的出來. 它的profile 色域就已經超過K3了

實際列印速度不快. 精細輸出取向的機器大概都這樣吧
出到一半
就很明顯看的出來 > 藍色彩度已經超越K3甚多了

它純藍色的彩度高到已經令人有點難受的程度
這麼高的彩度要用的好. ..對攝影者可能是個挑戰

但如果是複製畫. 尤其是複製油畫的話. 那就相當有利


細節解析力方面. 與k3不相上下.
漸層表現也差不多

就是很明顯的贏在超高彩度的表現.


問了一下. 他們使用HP原廠相紙的輸出價格是一才120. 很標準的價錢

-
對方桌上剛好有一張印剩的museo 相紙. 就又印了一張小圖送給我.
蠻客氣的


回來的路上. 就繞去呂良遠那邊
拿museo型錄和價目表

原來museo 是呂良遠代理進口的. 有相紙也有藝術紙

問了一下現場的工讀生
不能直接跟他們買
要去跟經銷商買

看他們現場紙樣堆積如山的狀況. 做數位輸出的量還不少

歷年成績上面. 也多了很多當代平面藝術展覽的case. 北美館和國美館的


數位輸出已經是銳不可檔的趨勢了
-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090224 後台北畫派@北美館

再來是後台北畫派展覽.
這名字很學術"後台北畫派". 聽起來跟什麼後現代有一腿

但實際上....是終極的惡搞!!!!!!


1.陸先銘. "躇"

油畫. 主體是一個老先生駐著柺杖等過馬路的背影

老先生右邊 畫面邊緣. 是一個常見的標誌牌"禁止停車/違者拖吊"
畫面下方則是常見的. 路邊擋車用的ㄇ型鐵欄

背景則是一棟非常高聳的 有點像總統府味道的. 建物陰影


重點是這油畫左右兩邊故意掛了LED 跑馬燈....跑馬燈寫 "誓戒大童. 天下圍攻"
-
2.盧怡仲. "金詞"

在展覽廳門口上下左右掛了一堆燙金的小匾額. 匾額裡面寫四字一句
全都是國歌歌詞....
而且用正楷書寫. 寫的十分正經

進去裡面的作品標題是....
"血書 - 國歌詞"
"血書 - 我愛中華"

用毛筆沾真的血....寫在草蓆或棉紙上
字的排版類似活字排版那樣. 所有的字不含標點排列成完整的矩陣

但是....字故意寫的很小. 幾乎很難辨認出來到底在血..寫啥 orz

字寫小是故意的 XD 如果字寫的很清楚. 那味道就太正經
故意寫的超小讓觀眾很難看清楚. 它就不是正經嚴肅的東西. 是惡搞批判了
矩陣排列也是故意的. 因為跟現代習慣的閱讀方式不同. 是故意要觀眾解讀不易.

這種當年政治正確的東西. 光只是放到現在的美術館. 感覺就很搞笑了.
又故意把血書弄得不清不楚. 搞笑威力更強
-
3.陸先銘. "噯噯內涵光"

用金屬在牆上作了一個超大的類似青天白日的光芒車輪符號....
車輪中間是一個人型. 作跳躍狀. 兩手高舉成歡呼態....

惡搞到這麼大尺寸. 車工又這麼精細. 真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什麼表情?? orz


但最惡搞的是這兩組....

仿神像風格作了很多金屬雕塑. 作工一樣很精細
其中一組主尊神像是白雪公主....前面七個七矮人
人物頭上都有光輪. 手上都拿著各式法具. 但是造型則是Disney的白雪公主和七矮人

另外一組則全都是青蛙. 主尊的青蛙則有六隻手臂. 頭上一樣光輪


標題取這樣....

"白雪樂金剛與七矮護法"
"青蛙喜金剛與其護法宇宙 - 超級無敵十二神蛙" !!!! > 超級無敵!!!!
-
4.楊茂林

這個就是前面說到讓路人一進展示廳就呆住的神作....


油畫一組三張. 尺寸約1m x 3m

兩隻剛彈和一隻薩克

擺出常見的帥氣姿勢. 腰上圍著毛巾. 用鐵鍊陰吊三顆大球....

大球分別畫成地球/火星/金星的樣子
然後再分別寫上三個大字




標題寫這樣...."剛彈的蛋蛋 - 智仁勇"


旁邊還有一張孫悟空 vs Superman. 跟剛蛋三組差不多大幅....
-

-
另外在二樓的25年典藏展裡
有一張作者叫韓湘寧
內容則是城市裡的大樓外牆. 用類似攝影的超望遠鏡頭 所取的景.

畫的很逼真

但是故意把整體的對比降的很低. 黑色都灰灰的. 還帶著很大的雜訊


低對比. 高雜訊. 正好降低了這個尺寸的逼真影像所帶來的壓迫感


原來
這就是當代繪畫裡的"照相寫實主義"

人家就是要故意畫的跟照片一樣不行嗎? XD

-

090224 李鳴雕攝影展

李鳴雕攝影展

1.1948年的台北街景.
構圖平穩精準. 意念上是純粹的紀錄.

2.赤崁樓1948
特別蹲下. 以超低視點. 把前景正在拍翅膀的鵝和後面的赤崁樓一並拍下

這個動作代表的意念就比較特別了.
不只是純紀錄路過一遊
而是希望把他眼中所見的 現地的一些特色. 能夠一並紀入.
這個動機就多了一份對鄉土的關愛在裡面

3.人力車@彰化
時間是中午時分. 陽光在正頂. 地面景物高對比
街景都近乎剪影
街上的人力車輪廓因而得以突顯出來.
-
這張的構圖相當的精準. 左方的電線干和電線. 偏右下方的人力車剪影.


4.淡水河1947
這張只拍了船首和前方棚子上吊掛的魚乾
時間是下午. 陽光稍斜. 河面反光逆光照耀著船和魚乾

作者自己手寫了標題在相片下方: "河邊無人舟自橫"

這個標題帶有文采. 卻相當平實. 不誇耀不做作.
下的名符其實
是我看過很少數標題可以替作品增輝的例子.

就是因為對鄉土有熱情. 才會想忠實去紀錄反應自己所見. 而不會去浮誇它.


5.土地公廟1952
拍的是田埂邊大樹下的小土地廟

是他作品裡少數我覺得有"好像有些話要說"的情緒.

-
6.鄉下農夫
再次利用了電線干和電線來平衡直幅構圖

為什麼要直幅. 為什麼不是橫幅
為什麼不再把人物拍的更大些

目的不只是拍人. 也不是單純想把畫面拍的美.
而是想把這個時代裡人們的生活方式. 人們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紀錄下來


7.台北中山橋(明治橋)
下方有簽名記載"台灣神社. 1946"

這是光復前拍的. 後來應該就被拆了


8.烏來台車. 1948
印象最深的一張是從山洞內向洞外照. 一名礦工和他的台車站在洞口

四周都是全黑. 人影和台車影子也是剪影
地面則僅留下鐵軌的反光
-
帶抽象風格的構成. 故意丟開景物所有細節.
我喜歡這種剪影


9.採茶女. 以平視對方的高度拍攝

10.牧羊童. 這張老實說是有點做作....構圖上則有仿西畫的味道
作者自己似乎很滿意
特別裝裱寫了標題和簽名


11.大量的影像都是snap民間人們的生活

畫面一定有人
人一定在進行某些動作.

擺渡. 捕魚. 搬運. 工作. ..

他用的相機也是適合snap的Rolleiflex.
腰平取景的大觀景窗. 泛焦設定. 眼睛不用湊上去就可以腰平取景
意味上跟現在的A350 Liveview幾乎一樣....
-
12.肯亞1984
國外旅遊照的部分他就開始拍彩色底片了.

他拍旅遊照的重心依然多是人物
但跟前面的黑白作品比起來. 抓不到這些當地居民的行動目的.

影像切不進當地居民的生活文化
只是拍"有"而已

難免有走馬看花的問題


13.以上的問題
像淡水河畔他拍了很多. 光是漁夫/捕魚相關的就有很多張
還有擺渡的. 以及等待渡河的乘客

就固定一個點去觀察. 就可以觀察到有哪些活動. 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但是旅遊的話. 似乎就沒辦法固定一個點去深入觀察

-
-
14.有一台我沒見過的相機. PLAUBEL 69W
鏡頭是schneider Spuer-angulon 47/5.6
推想應該是德國牌子

另外還有哈蘇500系列和標頭.


15.仔細看了李鳴雕的生平資歷
1939. 跟隨日本"新興寫真"風潮
1940. 去嶺南美術學習水彩畫

在衡陽路開設"中美照相器材". 因此與鄧南光認識(南光照相器材)

1948. 由鄧南光牽線. 上林花大酒家贊助
舉辦了數次大型人像外拍活動

50年代台灣的攝影風氣和水準. 並不差日本多少

後來. 代理進口了三菱的相紙. 並應小西六寫真公司(即Konica)安排前往東京
在日本寫真協會上以日文發表了對中日攝影交流的著述
並認識了當時的正副會長
-


1954在東京銀座的小西六畫廊. 舉辦"中國寫真作品展"
是以中國攝影協會會員為主. 一人一張共48張作品

1960. 加入日本寫真協會. 是第一位台灣會員
1971. 在香港成立中美行分公司. 研究彩色印刷
1975. 出版"攝影天地"
1994. 張照堂企劃"看見淡水河"攝影展. 參展
2001. 張照堂企劃的公視節目採訪
2005. TIVAC 展出

-
--
-
對如我這一代數位時代才進來玩攝影的人. 這些歷史都要刻意回顧.
這一年多以來看了一些老一輩的攝影展.
才知道大約怎麼回事....


李鳴雕在輩份上. 是台灣攝影圈最早的一代.
與張才. 鄧南光. 鄭桑溪. 翁庭華. 或是來台後的郎靜山
差不多是同一世代
是從無到有的草創時期

再來似乎是解嚴前後的第二代
是紀實攝影的黃金時期
張照堂(他可能比這稍早一點). 阮義忠. 張乾琦. 蔣載榮. 姚瑞中(這可能稍晚一點)

以及現在檯面上可以看到的傳統名店
像第五階. 全彩現象. 視丘. 呂良遠. 邱奕堅. 算算也差不多都在這時期開始

到這邊大致上組成了現在看到的台灣攝影圈.
-


台灣攝影從第一代一直到第二代輝煌時期. 似乎都能與日本/美國當時的攝影風氣接軌

台灣這邊出去的人
跟國外相比. 也不會差到哪去


整體水準與國外差距越來越大. 國內人才青黃不接
似乎是90年代之後的事情

約在數位影像興起的稍早之前. 就有問題了

是什麼樣的問題?
輪廓還不是很確定

也許從郭力昕的批判文章可以窺見一二.

-

090223 EPSON百萬大賞及台灣尊榮賞得獎作品展

再來是新光三越A9館9樓的EPSON百萬大賞及尊榮賞得獎作品展
百萬大賞的佳作有兩名

1.陳峙達"in my eyes"

都是用傻瓜像機的隨手拍. 生活照. 很多人物的面孔(大多是女友? 和小孩)
也有貓和狗的面孔

都是生活中的片段. 畫面很簡單. 紀錄心情的意念很純粹

所有的影像組合起來. 會感覺得出這是某人的生活
但因為都是片斷的影像
就有點像從縫隙中窺看到什麼的感覺

明明看的見. 但卻又看不見全部. 不能確定那到底是什麼樣子

仔細想想. 我們認識一個人不也是這樣? 只能看到他的某些面向. 而無法了解他的一切
-
2."Between the light". 姜智傑

影像內容以剪影為主. 有些刻意框取的城市景物符號.
構圖內容是極簡取向

每一張作品本身存在感不強.
但是全部的作品放在一起. 馬上讓人感覺得到 > "這裡有光"

"光芒在何處?"
"不期而遇. 令人炫目. 印象深刻的光"

與標題一切合. 作品前後一貫. 力量就出來了


再來是尊容賞的部分

1."現實的終點. 夢的起點"

閃電. 車燈光跡. 星芒 > 反映強烈/激烈的情緒
海天一線. 藍天 > 反映的則是寧靜的情緒

-
高雄港景這一張. 天空晚霞色彩. 和水平的雲彩線條. 是寧靜的.
但是地面景物帶進太多. 房屋和街道燈光又給人繁雜忙碌的感覺

兩邊占畫面比重相等. 變成兩股情緒在互相對峙. 令人靜不下來

其實這種問題在後面一些作品裡都有

創作理念寫說"抽象景物比具像更能表達意念"
是沒錯
但問題是 > 畫面是抽象了. 但你真的有要表達的東西嗎?

這抽象是真的有目的而做? 還是只為了抽象而抽象?


跟前面兩位百萬大賞佳作的作品相比.
那兩位的作品整組數十張的情緒意念是一致的. 影像的目的是一致的.
而且這目的跟創作理念/標題也一致

張照堂的"在與不在"作品意念和創作理念也是一致的.
儘管傳達的東西很模糊難懂
但他也就直說了他就是要一個氛圍而已. 那一團東西到底是什麼 他也不確定
-
本來就不確定的東西就讓他不確定. 這樣也沒有關係


"名符其實"我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這能讓所有作品都指向同一方向. 力量才會展現出來

如果每張作品彼此目的互相矛盾. 甚至單張作品裡面上下左右意念都互相矛盾了
組合起來
力量就自我抵銷掉

他有幾張夕景. 是以重曝加入了人影在畫面上
人留下的殘影與海天的藍色. 情緒就一致了.


2."映盡風華". 謝志逸
以金門金沙戲院廢墟為主體. 在廢墟間找尋有代表意義的景物符號

取鏡大略分成兩種
一種是取局部小物
一種則是超廣角突顯視覺效果
互相搭配. 增加了視覺上的豐富感
-
意念目的是很純粹的紀錄. 沒有帶入太多個人論述

雖然只是紀錄
但廢墟本身就紀錄了過往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習俗
純粹的紀錄拍攝. 影像便忠實轉述了廢墟本身留下的訊息

不帶個人論述. 不帶批判.
就像是到已逝前輩的墓前上香祭拜一樣

這是作者對該廢墟的尊敬. 一種對過往景物的景仰.


讓我聯想到小林伸一郎的"最終工場"
他把日本各地的工廠遺跡拍得令人肅然起敬
每張照片的圖說裡. 也詳細解釋了這些工廠的來由與貢獻

影像意念. 拍攝動機. 與創作理念. 三者一致 力量就會產生


3."微笑高棉". 陳春成
意念就是很純粹的 > 雖然窮 但是很快樂的小孩們.
-
後面的"高原笑容"張坤州. 也是類似的題材與手法
就是很單純的"現地居民. 快樂的小孩"

不過陳的作品. 氛圍和影像力量上比較有突顯出來.


4."Black Blue White"

一樣的問題.
作者在創作理念裡說了. 他在黑白調子裡加上冷調
目的是"讓人感受不同的氛圍"

....但是這"不同的氛圍"到底是什麼? 真的有嗎?

從影像裡我看不出這麼做的用意何在.
用了這個手法. 卻不知用來要幹麻


5."真實的花與虛假的果實"

也是一樣的問題....
-
作者在創作理念裡說了. "結果不重要. 就模糊焦點吧!"

但是你為什麼而模糊? 模糊的用意在哪裡? 模糊是為了要表達什麼?
沒有

影像裡. 焦內主體和散景色彩在互相對峙
沒有視覺上的重心

模糊手法是為了什麼目的? 沒有目的的結果. 就是影像彼此力量抵銷
影像本身也互相存在矛盾
力量被抵銷
看了也不知道作者要幹什麼.


6."台北人"

六張一組. 都選在人潮眾多的台北街頭. 行人的身影都在晃動.
只有畫面中央的女性背影是清晰的
應該是女友吧? 我猜

....這六張一看. 哪裡是在拍台北人? 只是在拍他女朋友阿....orz
-
7."歲月之刻. 生命之息". 黃音萍

創作理念裡"生生不息的延續"意念有在影像裡呈現出來

不過. 個人覺得這個拍彩色可能會比黑白理想....
色彩應該可以幫助突顯"生命"的意念


6.有一組忘了標題. 作者可能試圖想拼湊表達什麼

其中有幾張不知道是自拍或是找model 來拍. 臉部表情非常的生硬....
生硬到讓我受不了
就忘了記起來這作品的標題了....

-
-
看完最大的感想是


"一張影像. 如何令人駐足良久? 一再省思? 一再回味? "

-


"如果作者本身沒有想法的話. 影像如何能令人佇足思索? "

-

090223 "在與不在" - 張照堂攝影展

作品數量不多但尺寸不小. 都是A1以上

張照堂在創作理念裡面這樣說了:
/
我尋找的不是風景,是氛圍,是一種絕對的狀態。
這樣的風景,或許表達巨大的安靜、空無或迷茫,
或許呈現微妙的想像期待,亦或許引領另一種呼之欲出的能量騷動。
現實在,現實似乎又不在。
人出現或曾經出現,但似乎只留下一些遙遙的蹤影。
或許我在這樣的風景中,繼續迷失,或許找到撫慰與釋放。
/

他把現實拍的很超現實.
其中有些是在電視節目製作過程中隨手拍的.
所以人物/服裝/擺設. 都不符合那些場地該有的人事物景象

影像就像夢境一樣.
-

夢境
我想. 那就是他要表達的.

他要表達的不是一種很純粹的意念. 也不是一種很明顯的情緒.
而是像夢境一樣
一堆感情和記憶糾纏在一塊. 一團

就是一團. 腦袋裡的一團. 說它是什麼 又什麼也不是.

非常抽象的東西

畫面已經很抽象了. 影像意念又不明確
本來是很難懂


但因為他本人自己就說了....他就是要一個氛圍....可能是這個. 也可能是那個
現實在. 現實又不在
有時可能得到撫慰. 有時又迷失


既然動機是莫名其妙的話. 那麼作品也莫名奇妙. 這下就名符其實了!!!!
-
這個名符其實並不容易

大多數人都是故弄玄虛. 故意弄得好像煞有其事. 拍的很抽象
但是為何而抽象? 抽象了的影像要表達什麼?

沒有了. 只有抽象

影像的情緒意念. 甚至作品彼此之間就矛盾

原因就是作者自己也不懂.


但是張照堂不是. 模糊的就說模糊. 不清楚的 就說不清楚.
不做作
不裝模作樣

名符其實時. 影像的價值和力量就產生了
-
-

其他方面. 輸出是印傑ttoopp. 裝裱的部分則是2.5cm的台製鋁框. 作的中規中矩
-
\輸出的紙材是USFAP

影像大多是135 拍的. 放到A1的時候近看已經都模糊.
但是這個模糊反而讓他的作品更接近夢境
更有感覺

一些會碰到的問題也都有出現....紙面掉粉的白點. 刮痕等等
雖然以張照堂的作品題材上是影響不大
不過....同樣的問題. 果然大家都會碰到阿 ^^;;;


裝裱上. 四周觀賞框壓邊. 觀賞框寬大約5-6cm不多
影像本身接近滿版

因為A1尺寸快滿版的狀況下. 壓克力和作品中間僅隔著1.5mm的觀賞框
近看的時候感覺很像是作品貼在壓克力上

這種狀況下....感覺似乎比較適合立體裱法
把壓克力面墊高一些
可能比較理想些
-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090222 中時: 郭力昕: 一種態度與行動

中國時報 A11/時論廣場 2009/02/22

《觀念平台》一種態度與行動
【郭力昕】

  在數位媒體似乎要吞噬傳統印刷媒體的時代,在印刷媒體幾乎被吃喝玩樂等各類消費
資訊席捲的今日,書市裡安靜地出現一份紀實攝影刊物《CAN影像誌》,令人驚喜。

  這份來自香港的圖文報導的刊物,同時在香港、北京和台北出版,內容各不相同,但
其核心關切則一致。在唐山出版社協助的台灣版試刊號裡,創刊詞的標題「從看到CAN
,一本行動的影像讀物」,清楚標誌了該刊出版的核心理念:攝影不止提供純粹的旁觀功
能,而應該走向行動,「讓攝影的創作者和接受者都能夠坐言起行,讓攝影這一日益從現
實抽離的『藝術』回到現實的生存圖景中去,發揮它的入世功能」。

  這本攝影刊物的主編,是年輕的香港詩人廖偉棠。他曾分別獲得中國時報與聯合報文
學獎之新詩類首獎,在其才情橫溢的詩作裡,早已明確呈現他對香港歷史與社會、兩岸現
實情境與國際政治的深刻關切。他的文字創作格局與視野,和當前兩岸三地諸多耽溺於個
人情緒的年輕文藝工作者,對照之下,尤顯珍貴。
-
  這樣的視野與熱情,移至一份紀實攝影刊物,會有如此之核心價值是很自然的;三十
幾歲的詩人而有這樣不計艱難的決心與行動力,則更令人敬佩。試刊號的專題是「非常教
育」,報導了中國幾個藏族偏遠地區民辦學校的教育者,攝影誠懇動人,文字準確練達不
濫情,版面設計尤其大方活潑、賞心悅目。

  台灣曾經有過一份具有類似關切的報導攝影月刊,叫做《人間雜誌》,由備受華文社
會尊敬的左翼小說家陳映真創辦。這份紀實攝影刊物於一九八五年底創刊,辦了四十七期
。該雜誌高舉左翼觀點的人道關懷影像見證路線,對工農階級與底層社會持續發聲,得到
華文世界 讀者的道德肯定和推崇。可備受推崇的刊物,卻無法維繫超過四年,除了經營
上的各種內外因素,我認為日趨僵硬與教條的攝影/文字語言,也是一個主因。

  英國文化學者霍爾(Stuart Hall)在八○年代初一篇討論紀實攝影的訪談裡就指出
,左翼影像工作者缺乏有效的影像語言,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今日前仆後繼的廖偉棠
,在勇氣與決心可佩的出版行動裡,如何思考這個問題,值得關注並給予鼓勵。

  近年在西方的知識界,重新討論紀實攝影介入政治社會的能動性。例如,以色列著名
學者Ariella Azoulay,在她去年出版的《攝影的 公民契約》(The Civil Contract of
Photography)裡,即重新檢視攝影如何為政治創造可能,並且讓讀者在一個攝影資訊氾
濫的時代裡,再度成為具有介入社會意願的公民,而非影像消費者。見證性的紀實影像,
在傳遞政治話語時的侷限性,早有許多論述;但是,攝影見證性的急迫意義、說服力與心
理效果,卻也還有許多值得辯論與探索的空間。

  《CAN影像誌》的出現,揭示了一個新世代的影像與文字團隊,對於紀實攝影介入
社會與政治的探索意願與行動意志,值得台灣的新世代起而效尤。(作者為影像評論者)

090222 中時: 簡永彬保存老照片 找回台灣記憶

《星期人物》簡永彬保存老照片 找回台灣記憶 【吳垠慧/專訪】


  甫結束的台北國際書展,今年特別推出「100xFrance:法國攝影回顧至今日發展」,
一百餘幅精挑細選的作品,把法國一八二六年出現第一張影像至今的軌跡爬梳一遍。同時
讓人不禁反思,台灣攝影至今也有近百年歷史,但我們多數人對先人留下的影像面貌依舊
模糊,為了搶救台灣失落的影像記憶,攝影界不乏有心者竭盡心力,簡永彬就是其中一位

  數位化典藏 搶救影像史料

  二○○三年簡永彬在自家發現兩千多張前輩攝影家鄧南光的底片尚未歸還,於是就和
鄧南光家屬取得聯繫。聯繫後得知,由於氣候潮溼,鄧南光留下的許多底片膠黏情況嚴重
,因此家屬希望交予簡永彬協助數位掃描以利保存。

  簡永彬熱心地接受委託,二○○七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鄧南光百歲紀念展」中
,這批照片即時派上用場。此一因緣促使簡永彬開始思索,該為台灣老攝影家、老照片做
點事。
-
  近兩年,簡永彬的「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就承接了客委會主持的「廿世紀(一九七
五年前)台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負責客籍攝影家檔案建立、照片蒐羅與
數位化工程。

  處理照片的過程相當繁瑣,但簡永彬卻樂在其中,因為在文獻蒐集的過程裡,也有驚
奇的意外發現,如台灣攝影先驅彭瑞麟曾嘗試以十九世紀古典技法中的「三原色天然寫真
印畫法」製作彩色照片,被視為台灣第一人,而以此法製作的彩色照片,過去只知有三張
傳世,簡永彬卻在彭家的相框裡,找到被彭瑞麟認為失敗之作的第四張。此外,他在攝影
家林有力開設的照相館價目表上,發現其中竟也列出類似「三原色寫真法」的價格,以此
推測,當年不只彭瑞麟擁有這項技術 ,林有力也可能是另一人。

  未曝光的影像史料陸續現身,經過彙整和考究,都能為台灣攝影史做補遺甚至改寫,
「老照片不只用來緬懷,它們保有時代的特質,是公共的文化財」,「對美的認知、涵養
以及文化的厚度,都需要倚賴細膩的過程累積、建立,你手上有鄧南光的五百張照片,跟
有一萬五千張,這兩種條件下所建立的論述廣度、力度和完整度當然不同。」


  公共文化財 看見時代特質

  簡永彬工作室有成堆的照片和底片急待整理,談起這項得和時間賽跑的巨大工程,五
十一歲的他彷如是個滿懷理想的熱血青年,「法國 國家圖書館收藏六百萬張照片,台灣
現在起步還來得及,倘若現在不做,百年之後這些影像消失了,時代的共同記憶都會化為
烏有,我們的子孫將來拿什麼去和世界對話?」

-

簡永彬. 就是去年北美館鄧南光紀念展的策展人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090218 2008台北美術獎@北美館

跑去北美館看了一下台北美術獎. 在地下一樓展出
現在地下一樓都不用門票就可進入

雖然比較在乎攝影類的作品. 不過有趣的東西真的很多阿....

1.王振宇"目贊仁波切靈視攝影" < 看標題就知道是惡搞!!
從標題到創作理念全是惡搞 XD

影像很湖. 週邊失光很強. 很復古調的影像
內容上都沒什麼主題
大多數甚至不知道在拍啥

就是因為神秘到讓你不知道在拍啥才能叫做靈視攝影!!!
惡搞的標題和圖說. 反過來賦予了影像價值
讓本來沒意義的影像變成有意思

這個跟簽了名就成藝術品的小便斗. 有點相似的味道.....
-
2.力山麵包坊

這是個徹底數量取勝的創作. 實品不在現場. 只展出了紀錄片段

大概的過程是
創作者很認真的自己製作了很多麵包. 然後每一根都烤到焦
拿到現場. 大量的堆置

其中有一幕是把麵包一根根排列貼在牆上. 遠遠看過去活像古文明的楔型文字....

然後我在這裡還聞到味道....以為有現場可以看
問了一下
原來是隔壁資源教室不知道在烤什麼東西的味道....

ps. 這部分的紀錄照片. 僅直接冷裱貼在展麗板後. 就貼掛在牆上
但就跟書展泰國館那時一樣
只要貼整齊. 排整齊. 光線打好. 看起來效果還是很好的


3.牛俊強 "明信片"

-
這是這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雖然也有錄像的部分. 但主力很明顯是攝影

首先一排大約A3+的彩色照片
都是房地產廣告
而且都刻意挑那些使用國外城市名的房地產廣告....
"曼哈頓"/"蒙地卡羅"/"布拉格"/"千代田"/"紐約"

這些房地產廣告在台北市就經常看的到....XD
除了城市名. 還帶了個箭頭

外國城市名+箭頭. 夾雜在大量"台灣城市"的房屋/街道/車輛景象裡
感覺就是很搞笑

因為廣告看板都是彩色的(城市景觀基本上是低彩度). 所以他影像相當高彩度走向
滿版裱框. 不囉唆.
沒有太多的論述. 把訊息很直接地傳達給觀者

ps. 這滿版裱框是用展麗版來切的邊條.
邊條和框緣四邊都切的很整齊. 這我到目前還沒有做到這麼漂亮過....

錄像的部分更有趣
-
四台LCD 放四個錄像. 其實意思都一樣
他找了四個人. 扮成房地產廣告那種路邊舉牌工
而且還是很典型的四種人....

a.大學工讀生男. 襯衫短褲隨便穿. 牌子上寫"吉澤信"
b.歐巴桑. 包著臉. 包著手. 牌子上寫"阿曼達"
c.歐吉桑. 包著臉. 穿短袖Tshirt和牛仔褲. 牌子上寫"托馬士"
d.大學工讀生女. 休閒風隨便穿. 牌子上寫"伊麗莎白"

然後就錄他們站在路邊的樣子. 畫面旁邊 加上牌子的姓名解說....

一會. 那位托馬士大概要去上廁所.
就把牌子橫放在地上
走掉了....

....

真是徹底掌握到台式異國風味的精髓阿!!!!!


4.廖震平 "河邊地系列"
-
是大畫幅的油畫. 畫的是台北市幾個河濱公園的廣場.

大面積. 純色彩. 人工的地面線條. 與天空的意象


雖然意念很簡單. 但是這樣就很有味了
影像就是要有意念才耐看

無病呻吟只會讓人覺得做作反感




5.廖祈羽. "一切只為了取悅貓"

一個錄像作品. 一台LCD 裡面就是一個正妹. 穿著紅色雷絲邊衣服
不斷地對鏡頭擺出各種可愛表情和反應

> 裝可愛

沒錯 就是裝可愛!!
-
在生活中也常看到類似的廣告影像
不管賣什麼. 反正就是找一個正妹在鏡頭前面努力搔首弄姿就對了
殺很大!!

但是仔細一想....這樣的搔首弄姿裝可愛. 是對著誰?
到底是要對著誰才會讓人想擺出這些表情姿勢?
對家人? 不可能
對朋友? 太詭異了吧
對男朋友? 也不需要這麼刻意吧....
而且這種裝可愛 也沒有傳達愛戀的意思 > 因為太刻意了反而有距離感


那到底是對誰才會裝這種可愛?

無以名之

就只好對著貓吧!!!

-

感想: 當代藝術就算是用攝影當媒材. 也比攝影圈的攝影要有趣太多了....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090217 輸出裱褙心得第四版 - 四之三: 滿版的立體裱法

[090217] 輸出裱褙心得第四版 - 四之三: 滿版的立體裱法

這次的心得也算是看來的.
2/2 去台中參觀曾敏雄前輩的台灣頭攝影展. 之後順道在隔壁國美館看了展覽
裡面有一組攝影作品. 攝影家是江思賢

雖然他展出的作品沒有滿框. 不過他的壓克力四周也用了邊條墊起來
整個相框就像一個盒子. 相紙貼在盒子底部. 有一種立體感

過了一周. 朋友來找我出圖. 他的要求是外框12x12吋.
彼此商討後. 決定作品放到滿版滿框
然後製作到一半才發現. 如果作品要滿版. 裝裱上有一個問題....

平常的做法. 作品和壓克力之間會有一片觀賞框隔著
但是滿版的話就沒有觀賞框了
相片就會直接壓在壓克力上. 這樣很不理想

所以必須要類似立體裱法那樣. 四周加上邊條.

但又因為是滿版. 邊條總不好直接貼在作品的四邊上吧....

所以
我決定貼在壓克力的四邊上

-

用剩下的材料自己做了一組sample. 來紀錄這次的心得

這是這次要出的圖. 是前兩天在北投拍的
配合12x12的鋁框
裁切成正方形

DSC02282SPa



輸出的部分跟之前都一樣. 沒有什麼特別的.

輸出後
一樣先在相片背後貼上雙面膠膜

DSC02320SP




過滾筒加壓後. 撕下離型紙

DSC02322SP



貼到底板上. 底板是4P的裱褙紙版

DSC02323SP



這次是滿版. 就不用切觀賞框了

來切割墊高壓克力用的邊條. 這次我用4P紙版來製作邊條. 厚度是1.5mm
邊條長度配合壓克力的尺寸. 長12吋.

邊條的寬度. 亦即墊高的高度. 則設定在5mm

DSC02324SP



敷上無酸白膠

DSC02325SP



把壓克力其中一面的保護紙撕去. 將邊條小心地貼在最邊邊

DSC02326SP



長度如果有些微出入. 就量一下. 然後用剪刀修剪
繼續貼

這邊條從框外只要稍微偏一點角度就會看到了. 所以務必要平整. 接縫要盡量地小

DSC02327SP



壓克力邊條都做好之後放在一邊等白膠乾固. (這無酸白膠乾固的速度挺快的....)
先來組合鋁框

DSC02328SP



把作品和展麗版置入鋁框

DSC02329SP



把做好邊條的壓克力也置入鋁框

DSC02330SP



通常為了便於置入鋁框. 作品和展麗版我都會裁切比框內徑尺寸小約1mm
框內徑如果是12x16的話. 我會切成304x405mm
這樣放進框內比較不會卡到. 有一些些空隙可以微調

微調後. 確定位置. 就先放入兩枚彈簧弓
就可以固定位置

DSC02331SP



把鋁框封起來

DSC02332SP



初步完成的樣子

DSC02333SP



把剩下的兩枚彈簧弓置入

DSC02334SP



加上耳朵. 拉上框繩

DSC02335SP



掛起來的樣子

DSC02336SP



壓克力離作品面的高度5mm

DSC02341SP



今天去買晚餐的時候. 店裡的阿姨跟我說這看起來很像什麼的標本 XD


以上

-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090216 鋸齒邊問題@深藍

1.

果然如印象裡一般. 是專門作印前輸出市場的專業廠商

去了以後才稍微搞懂..所謂打樣/印前到底是在幹麻

因為傳統輪轉印刷機一轉就是N張
不能隨便就上
但是不上的話客戶怎麼知道印出來大概是什麼樣子
所以得先找一台什麼的機器. 先來印印看效果
這就是印前打樣

以前怎麼打樣的我不知道. 不過反正因為現在有了高階噴墨. 打樣就變的很方便.

-
現場用11800出了一張sample.
-
用來控制11800 的軟體介面叫gmg flexoproof. 也就是一般俗稱的RIP軟體
有很多神秘的功能
可以在不同色域和輸出設定間轉換
可以在滾筒紙上隨便排列圖檔的位置
但其實神奇處遠不只此才對

印出來. 果然沒鋸齒邊.

後來解釋了才知道
單純的影像輸出還比較少碰到這類問題
圖文整合的輸出. 會面對更嚴苛的邊緣平滑問題
字型要處理
影像也要處理(點陣圖. 向量圖可能又不同)

而且圖文兩邊處理需求不同. 必須分開處理. 出來的結果才能見人


如果全部點陣化直出. 那就是我現在碰到的問題了.
邊緣一定有狀況.

所以這不是有機器就能搞定. 像素如何轉換到機器端. 軟體控制/解譯 才是背後的關鍵.
-
這款軟體報價二十幾萬 orz

另外又問了eyeone photo現在多少錢. 對方說現在已經沒有這款產品了
現在X-rite的產品定位是
入門級/個人使用: ColorMunki
一般級: eyeone basic
進階級: eyeone proof

"Basic"就要五萬多了....orz 上面就自動忽略吧....
該死的X-rite
這樣根本就不是ColorVision的對手嘛....你的猴子憑什麼跟人家蜘蛛三比?

9880目前價格在18萬. 7880在8萬多
都不是短時間可以上的


不過. 對方秀了一些可列印的特殊紙材. 畫布. 燈箱片. 奈米紙等等
一些特殊紙材被用在複製畫上面

講到這邊順便提到了藝術品複製的市場. 說他有一個客戶在烏來搞了一間攝影棚
專門作藝術品複製
-
phase one的機背. Balcar的燈光.
反正整個就set 好.
東西來. 就掛起來拍
拍完螢幕馬上看. ok就現場試印.

這個只要有設備. 有sample. 就可以去跟人談案子
目前利潤不錯
說這位客戶只接第一個案子. 就把這些設備賺回來還有剩了

怎麼接呢?
當然. 有認識的特別管道的. 就不是我能切入的地方
總之就是拿著自己的東西.
多跑美術館問問看嚕



總得先有東西當個問路石才行.


-
深藍對輸出非常在行. 但是對拍就一竅不通. 真是隔行如隔山阿
-

2.
鋸齒邊的問題找到可能的答案了


把原圖放大到300%來看.

鋸齒邊的形狀變化.
跟點陣圖輪廓的馬賽克邊緣變化一樣


把圖檔解析度增加到600dpi. 鋸齒邊的問題就減輕了.

-
選取"細緻品質"也可以修這個邊. 但"平滑化"則不行
現在用"細緻品質"設定. 再印了一張
來跟深藍的打樣比對

唔....他們的RIP 輸出還會自動加上銳化效果.


驅動程式作的事情就跟RIP 類似
只是RIP 更高檔
可以作的更細
也更多

-
不過現在這樣的效果算ok了.

試印了一張. 解析力看來不怎麼受影響. 以後就用這設定來出圖吧.
-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090215 絕版影像館紀行 - 廖益嘉攝影展

1.

只睡了三個小時. 早上九點就翻起來.
把鋁框寄出去以後就去搭火車
赴黃東明老大的邀約. 前往新竹的"絕版影像館"

到了現場. 是位在 *非常傳統的客家巷子*裡面的 奇特現代建築

打開門進去裡面更奇特了....
首先要脫鞋.
換拖鞋
我第一次看到要換鞋的藝廊

展示廳. 天花板消光黑處理. 四面白牆
中央有落地式的隔間版. 也是白牆
這麼漂亮的攝影藝廊. 我只有在日本攝影雜誌裡看過圖片....

投射燈是白光LED. 我也是第一次看見
因為創辦人自己的作品都是以色彩表現為主. 應該是為了演色性考量
-
作品數量限定一張或五張. 單價標16. 意思是16萬....
限量有見過
這種價碼也是第一次看到....orz

創辦人的目標是直接"創造"攝影作品的藝術市場
不是"打進"
而是"創造"
因為攝影作品根本沒有藝術品市場可言
而沒有藝術市場的原因. 就是因為沒有攝影藝廊的存在.

沒有藝廊會對攝影家負責. 對作品負責. 對客戶負責
沒有流通. 沒有保值性. 就沒有買賣.
就沒有行情

就沒有風氣和方向. 所有攝影家都沒有依靠. 也沒有依循.

相較於油畫和西畫. 市場在台灣已行之有年
有實力的作者和藝廊配合.
六位數行情是正常.
藝廊對銷售出的作品負責. 如果該作品在市場上被低於當初售價交易的話
藝廊便保證原價購回
-
如此做法是向客戶保證"我銷售的作品一定有增值性. 有收藏價值"

換句話說
"稀有性"/"收藏性"/"保值性". 這些特色. 是藝廊經營出來的. 是藝廊的責任

藝術作品的價值. 是由藝廊決定的

藝術市場. 是由藝廊們所構成的

沒有藝廊作為經紀角色
就沒有藝術品市場可言!!
-
廖前輩決不因交情而賣作品. 不讓人情干擾到應有的市場表現

但即使如此
一月開館至今. 亦已銷售了7張作品

廖前輩本來是園區某廠商老闆
改建自家的舊房子. 重新打造這間藝廊. 花了約兩千萬
預估要投入十年
這十年內不求任何回報
-
他希望藝廊能隨時有8-10位攝影家的作品. 作常態性的長期展覽
但因為初期他沒有名聲
邀請不到別人參展
所以現在先靠他自己一人的作品打頭陣

合作的攝影家多的話. 展出的題材內容就會更多元.
更容易得到客戶的青睞

未來. 買家/收藏家名單累積起來的話
就可進一步
預估新人或是新作品的銷售狀況

-
重點是. 這一切作為. 不但是他自己得益. 更是整個大環境的指標意義.

-
-
這麼現代感的藝廊.
出乎意料的. 創辦人夫妻倆卻很有傳統的人情味.

從熱忱和表情都看的出來. 太太和她妹妹都很支持先生這個事業
一點架子都沒有

感覺很好

下次再找朋友一起過去看.



2.

其他關於作品的部分. 大部分的作品都是A2或A1尺寸.

現場掛了一個小框是大約12*18. 裡面是一張空白
標題是"心白空間"
註明是他創作發想的根源

雖說是攝影作品. 但其實只有約1/3 比較像攝影

另外2/3 則是用照片透過photoshop各種調整和濾鏡. 改成他想要的型態
比較像繪畫
或說根本是繪畫. 只是畫法不同罷了

裝裱上也是比較接近繪畫作品的方式
雙重觀賞框
加上比較華麗的鋁框或木框

輸出都是EPSON 半光面相紙. 冷裱的平整性跟我一樣. 大家碰到的狀況都一樣阿....
-
他的相紙裱貼在底板時. 是直接連四周白邊一起出
所以沒有邊緣裁切的問題
其實要裁也沒辦法....因為太大張了. 沒有這種裁刀.

這可以學起來. 我的裱褙流程可以因此少一些動作.
-
"海石"
"出口"
空間廣闊感. 高彩度藍色. 帶出一種寧靜幽遠的意涵.

"根"系列
用PS改成繪畫筆觸. 以物體的抽象輪廓和色彩來表現意涵
撇開了攝影清晰具像的干擾
意念會更突顯
主要元素之一的色彩. 彩度也可以拉到更高. 而不會覺得突兀

一般雙眼所見的景物裡很少有超高彩度的物件
但是. 把清晰具像給丟掉的話. 高彩度就不是問題了
反而有突顯/引人注目的效果.

-
-

大量使用了各種數位效果. 濾鏡. 遮罩. HDR等等

即使看起來是清晰具像的攝影作品裡. 有些也加入了繪畫效果
例如前景也是手工加上的散景

..反正都散景了!!~~ ~ 用畫的又有什麼關係?? XD 想想也真沒錯..真是讚阿....

-
另外
大尺寸的觀賞框. 會發生翹曲的問題... orz

這個我還沒有機會發生過....因為還沒做過那麼大的 orz
-
--


3.

繪畫作品裡. 如果有可辨識輪廓的物件. 則會與觀者的印象作連結
觀者會想"這是什麼東西?"

然後會把自己的印象. 套在該物件上面. 以此解讀這張畫


而這也是攝影的主要功能之一. 攝影在這方面的力量是更強大的
甚至是幾乎強迫觀者接收的強大
"此曾在"
"此即是"
有圖有真相. 你不相信都不行


繪畫如果完全無法辨識輪廓的話. 那就是抽象畫了
抽象畫的目的就是表現作者個人的意念/情緒

廖前輩的作品. 攝影. 介於攝影間的繪畫. 抽象畫. 三者皆有
-
-

其實這樣反而是好事.

起碼廖前輩的作品就已經宣示了: 他的藝廊 雖名為攝影藝廊. 實際上路線範圍卻很廣.

-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090209 台北書展法國館攝影展

趁著書展最後一天去看了一下

泰國館區有插畫展
作品展出的方式也很簡單
整張連四周黑邊邊框一起輸出. 加上護膜後. 滿版貼在2mm左右的紙板上
然後就貼在牆上

但是貼整齊的話. 看起來效果也蠻ok的.

即使簡單的型式
只要排列整齊. 打光ok
也可以感覺出製作單位的用心.

-

然後重點是法國館的攝影展. 原來規模不小

-
其中之一是一位名為Anton 的名廚師料理. 配合攝影家. 所展出的美食攝影作品

主體的呈現上. 則強調其色彩. 造型. 構圖位置/平面構成

背景多為純白或純黑
取其無聲
作為色彩/主體的襯托

取鏡的角度. 有八成都是近乎垂直地俯瞰.
物件就真的非常平面
方的. 圓的. 條的. 刻意去切割/排列/組合他們

盯著一直看一直看. 好像忘了那些玩意是食物. 上面的物件細節也消失了
只留下輪廓和色彩
根本就是老康的抽象畫阿....orz

剩下的兩成. 則是平視. 用景深來營造空間縱深
-

基本上撇開燈光和拍攝技法(例如怎麼把背景弄全白或全黑一類) 撇開這些不論的話
不同點的關鍵 > 就在抽象繪畫理論上
-


2.

100人100作品展. 其實因為太多了....看完反而沒啥印象

有印象的幾張其實都是史上有名的影像. 像Lartique的變形車輪 (爆

-
比較意外的收穫是. 因為現場展出的贊助商之一是EPSON
所以有一個EPSON的小攤位
擺了一台3850在那邊

然後. 之前在EPSON 講座上見過的一位留著小鬍子的先生. 也在現場

本來我沒特別注意他們
要走的時候看到他們正在出圖. 就看了一下
這時我注意到擺在旁邊的紙盒
除了EPSON USFAP 的紙盒以外. 還有幾個長的很像的大紙盒

上面寫著 "INNOVA"
-
http://www.innovaart.com/
這是一間國際知名的相紙/數位媒材製造商.
之前只在無忌那邊曾聽聞對岸有人代理

一問之下. 原來國內早已有人代理了

而這位小鬍子先生就是代理商
(不知是老闆還是業務. 但我猜可能是老闆....因為他對輸出的熱忱異於常人)

這位先生說他們目前都是A3+/A2尺寸. 因為想說小尺寸就客戶自己回去切就好....

而且他們覺得 > 會知道innova的大概都是行家....
所以客人會自己找過來(爆
就也沒啥宣傳....

他們有相紙也有藝術紙
現場試印的是類似EPSON 的半光面相紙. 但是光澤比EPSON 半光面更好
搭配K3的亮光黑. 黑的很漂亮


拿了名片. 改天再去拜訪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