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090313 預視能力 - II

1.預視能力. 是以相機和鏡頭的影像表現方式為基礎. 所累積的視覺經驗

不只是看
而且是透過相機鏡頭去看

在焦點上的物件你會知道他有多清晰. 焦外的成像會如何模糊
在大光圈下的物件. 會有怎樣的景深效果.
在超廣角下的物件. 會有怎樣的排列/變形
這是屬於攝影獨有的影像語言. 是屬於相機和鏡頭的表現方式.

繪畫也是看. 但它是透過"畫筆/畫材的表現方式"去看

fu是一樣的.
隨著表現工具不同. fu會附著在相對應的型體上. 而具體呈現出來.
對相機鏡頭越熟的的人越知道拍出來的樣子. 對繪畫越熟的人也越清楚畫出來的樣子.
這個fu. 也就是康丁斯基所說的"內在的必然性"
是一切創作的內在根源
-
2.預視在過程中是不斷的修正. 一直到按下快門為止

先做大略的預視. 鎖定自己想拍的目標
然後作精確的預視. 確定何者是我要的. 何者是我不要的.

這就相當於在現場選圖.
"現場挑圖"
只是使用的工具是眼睛和觀景窗. 不是螢幕

決定好我要拍的主體是什麼以後. 再作精確的預視
就相當於"現場裁切"
只是使用的工具是觀景窗. 不是螢幕和軟體


3.很重要的一點是. 過程中. 要不斷地問自己 "什麼是我要的?"

某個物件. 如果加進來 會不會更好一些?
某個物件. 如果拿掉 會不會更好一些?


什麼是我要的? 什麼不是?
-
畫面裡面所有的形體. 清晰的主體. 不清晰的背景.
畫面裡面所有的色彩. 主體的色彩. 背景的散景. 色彩的強度(彩度)
如果存在畫面裡.
那就一定要有它存在的理由

這理由可能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一定要有.
否則就會名不符實.

影像就會顯得做作. 多餘. 畫蛇添足. 無病呻吟.


4.我的135 系統都是定焦鏡. 除了超廣角的10-20以外. 其餘是35. 50. 85. 125.

所有焦段都有. 而且都是大光圈鏡頭的狀況下

同樣的構圖
我可以使用35鏡頭. 在近距離拍攝
也可以使用125 鏡頭. 在遠距離拍攝
任何距離都不是問題 > 幾乎"任何構圖". 我都可以站在"任何距離". 拍到它

而且大家都知道的. 大光圈鏡頭特性就是 > 景深可以非常淺.
-
所以. 在任何構圖. 任何距離下
我還可以透過光圈控制. 來自由選擇背景的散景效果


135 系統的最大優勢就在這: 我可以在任何距離下. 自由選擇主體. 並自由選擇背景.

以我拍攝的題材而言. 只要眼睛看的到. 沒有135 DSLR拍不到的目標.


5.如果大量地拍攝. 短期內確實會有進步
那種進步是來自於對自己手上器材的熟練度提高

但是. 前進到一個程度以後.
大量拍攝的結果. 反而會逼迫自己無法思考. 會逼迫自己無法對影像更進一步要求

如果我一年拍了5萬張.
則平均一個月有4千張. 一周要拍一千張. 一天要拍140張

結果就是
我每天晚上必須固定要從140張裡挑選我想要的照片.
每天都不能中斷
-
如果不每天都如此的話. 第二天的140張又堆過來了. 結果將永遠也處理不完.

在一天要面對140張照片的狀況下.
也不可能針對其中某部分的照片. 去精確地要求對比/色相/彩度.
甚至也不太考慮拍RAW檔....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轉檔
所以影像始終沒辦法控制到很精準

至於更進一步的. 多閱讀好書. 多看好作品. 看好的攝影集. 看攝影展
都不會有時間去看....因為每天光是面對那140張照片就把時間用完了
視覺經驗和美感培養只好原地打轉.

> 我不會知道"別人在拍些什麼? 怎麼拍? 怎麼看?"

也不會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思考 "我要的是什麼?" "對我而言什麼才是美?"
為何而戰? 為誰而戰?
不知道....因為照片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想那些

> 我不會知道"自己在拍些什麼? 自己是怎麼拍? 是怎麼看?"


停. 先從挑圖開始吧.
-
假設有一天. 去景點拍了一堆大小景回來140張
最後我選了10張出來
貼到討論區上分享

既然結果我只要10張. 那麼. 下一次到現場. 是否可以減少那130張的量?

與其事後挑選圖. 何不在現場就先選好? 先用自己的眼睛選好. 再決定拍下來.

與其事後花功夫刪圖. 何不在現場就乾脆跳過不拍.
既然知道這張回去八成會被刪掉的話
何必拍呢?
跳過它吧
還省了後面的功夫.

現場用自己的眼睛來選. 什麼是我要的圖. 什麼不是
現場挑好. 決定好以後
才拍

把後面的時間. 留給最好的照片. 讓這塊璞玉得以精雕細琢.

把後面的時間. 留給自己. 釐清想法. 吸收美感和累積經驗.
-

這就是預視.

-

用心拍好一張圖. 其所得到的經驗值. 將勝過亂槍打鳥的一千張

並時時刻刻問自己的內心 "我想要的是什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